宝山区新闻检索系统
新闻检索:     
高级检索
首页——新闻内容
结构重塑中期待破茧成蝶,进一步凸显外向枢纽型功能
“大吴淞”构想浮现上海北门户
这是全市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范围涉及宝山浦东静安杨浦
解放日报 2024-03-08
大吴淞”的提出,让人不禁联想到虹桥枢纽与东方枢纽。它们分居城市西东两端、遥相呼应,被人们亲切称之为“大虹桥”“大东方”

■这里是长江、黄浦江、蕰藻浜的交汇处,是吴淞新中心,行船至此,人们宛若看到了一处“新外滩”“新西岸”

本报记者 戚颖璞

继“大虹桥”“大东方”之后,“大吴淞”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日前,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宝山区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联合编制的《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结束草案公示。这是全市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规划范围涉及宝山、浦东、静安和杨浦,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至此,“大吴淞”的构想浮出水面。

“大吴淞”的提出,让人不禁联想到虹桥枢纽与东方枢纽。它们分居城市西东两端、遥相呼应,被人们亲切称之为“大虹桥”“大东方”。

一个“大”字,道出门户枢纽的历史使命——推动向内向外开发,既是“上海的”,更是“世界的”。这也意味着,位于城市北端的上海之门——“大吴淞”,要面朝江海、展望全球,把大门越开越大,成为一座科创之城、制造之城、低碳之城。

“上海将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大都市核心功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结合主城区、新城和大都市圈多层次空间格局转型,突出东西南北中‘一核四向’的网络化、多中心结构,集中推进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张玉鑫说。

现实中的“大吴淞”,在产业升级、城市形象、功能定位上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此次规划的最大亮点就是结构重塑。通过本轮规划的实施,人们有理由期待“大吴淞”破茧成蝶。

为什么落子“大吴淞”

根据规划,大吴淞地区东至长江—双江路—闸殷路,南至殷高路—保德路,西至蕰川公路—南北高架路,北至马路河,重点规划区为宝山吴淞地区和对岸的部分浦东三岔港区域。

“为什么是‘大吴淞’?”规划编制相关负责人坦言,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吴淞地区从城市风貌、功能布局到产业结构亟待改善。但要真正看清“大吴淞”,恐怕还要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

宝山吴淞坐拥黄浦江和蕰藻浜,又临长江、靠东海,历史上是渔港、军港、商港,是上海地区的重要门户枢纽。如今,在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引领“五个中心”建设,深入参与全球竞争的进程中,大吴淞地区的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大吴淞”正当其时,“它有区位优势,在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中具有战略要义”。 下转 6版

(上接第1版)

按照“上海2035”总体规划,上海的城市发展格局将不断向大都市圈拓展。吴淞地区,正处在上海对接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协同区之一的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示范区。今年,宝山高铁站将正式开工,结合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大吴淞地区将同时拥有重大国际和区域交通设施,进一步凸显其外向枢纽型功能。

向内,则看黄浦江。在这条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带上,如今已“群雄并起”。从杨浦滨江沿江北上,紧紧衔住北部门户“大吴淞”。在这里,如何嵌入功能、完善布局、提升能级,正是“大吴淞”眼前迫切需要考量的。

其次,“大吴淞”正迎来不可多得的成片转型更新机遇。一方面,“上海2035”总体规划布局的九大主城副中心中,“大吴淞”战略空间相对完整,极具开发潜力。另一方面,加快南北转型,是振兴上海老工业基地、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战略之举。2023年5月,市领导专程到吴淞创新城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谋划、推进和调度宝山转型发展工作。

“当月,我们就启动了‘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的研究,突出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强化系统观念,注重整体谋划。”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四所所长沈璐说,“我们以吴淞创新城为重点区域,适当扩大研究范围和规划范围,作为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向东将一江两岸作为城市门户区域纳入一并研究”。

先打环境底子,是不是慢了

水系塑造了上海区域的基本肌理,也造就了“大吴淞”历史上的繁盛。本轮规划,同样以水系来展开。

沈璐介绍,在空间布局上,大吴淞地区有“一核”“三带”“多组团”——

先看“三带”,三条水廊以东西向的蕰藻浜,南北向的黄浦江、淞兴塘,共同组成“一横两纵”的水绿交织空间带。

黄浦江和蕰藻浜两大水系交汇之处,则为“一核”——吴淞新中心,在此处,浦东和浦西两岸实现功能联动,成为又一重要的城市公共中心。

“多组团”是以功能为导向,结合现有的产业特色、区域优势,打造吴淞创新城科创产业组团、高铁站枢纽片区组团、邮轮港门户组团、宝山城区更新组团和浦东三岔港生态门户组团。

先打环境底子,塑造水网和绿地,再造城——记者注意到,大吴淞地区有一条特别的规划逻辑。不过,对于一个已进入发展战略使命关键期的区域来说,这样的节奏,是不是慢了?

“规划的目的,最终是要服务区域发展。环境不好,既不能吸引人才安居,也很难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大吴淞地区多为建成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吴淞地区先后经历1958年吴淞—蕰藻浜总体规划、1981年吴淞地区规划、1988年吴淞工业区总体规划等数轮规划,最终“长”成一座综合型工业区,工业基底已延续60多年。

在专家看来,从环境切入,以水网和绿地为边界,形成一系列空间尺度在1到2平方公里的城市洲岛,结合城市功能,形成风貌特色,刚好可以扭转吴淞地区“灰色”的传统印象,激活地区价值,促进转型发展。

具体手段也很丰富。单单一条蕰藻浜就能做很多文章,其北部恢复南北向河道,沟通现有的多条横向河道,南部要结合不锈钢区域转型,恢复东西向水系,沟通周边纵向河道。再看公园,规划一处核心绿地——浦东三岔港楔形绿地,三处开敞的水面公园,一条休闲绿带外环公园,共同重塑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中还增加了多条城市通风廊道、动物迁徙廊道,以及应对极端气候的韧性屏障。

“在规划编制中,我们团队引入生态学专业人士,以‘正气候’为原则验算了空间布局,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密林、绿地和湿地,碳汇(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增加7.9%、6.6%、8.3%。”沈璐说。

有意象,有数据,未来真实的吴淞会是什么样子?沈璐称之为“上海第一瞥”——

这里是长江、黄浦江、蕰藻浜的交汇处,是吴淞新中心,行船至此,人们宛若看到了一处“新外滩”“新西岸”。

宝山在左岸,现代办公、工业遗存高低错落,一派产业焕新蓬勃之景;浦东在右岸,有密林、水系、绿地、文化艺术,人们穿行其间,怡然自得。“浦江两岸,一高一低、一刚一柔的布局,将在城市北门户呈现。”

为何要再造一个科创副中心

规划明确,以吴淞新中心为主的门户组团,将打造以科创为核心动力的城市副中心。当下上海,以张江等为代表,科创高地层出不穷,为何还要再造一个科创副中心?

按照上海“十四五”规划,宝山区被赋予了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地位,产业底子深厚的吴淞地区,自然成为实现功能转型最关键的空间载体。

但从产业角度看,“大吴淞”现状不尽如人意。沈璐告诉记者,在规划开展同时,大吴淞地区也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产业用地综合绩效排摸,开发利用情况呈“一多两低一普遍”的特征:超过20%产业用地是老旧厂房;工业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地均产出偏低,仅为全市规划产业区平均水平的1/4。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还变成“二房东”,把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变成集装箱堆场、绿地、写字楼、宿舍等。

以上任何一条,都和上海未来要守住25%制造业底线,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背道而驰。而要提高产业用地效能、提升城市科创能级,关键在于产业转型。

如今,这片原来的钢铁热土,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宝武等一批大型企业正加大科创转型、二次投资,分重点、分时序、分模式,协同各方资源和优势,共同探索出以企业转型为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按照规划,“大吴淞”崭新的科创体系将结合现有的产业转型成效,聚焦环保低碳、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产业,构建“3+6+6”产业发展体系。两个“6”,聚焦地区细分优势产业和服务拓展产业,分别发展邮轮航运、新能源、科创转化、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金融,总部经济、工业旅游、生态休闲、新兴消费、商贸物流、内容生成。

从全市层面来看,“大吴淞”的科创定位也将区别于张江、金桥等高地,实现错位发展。“吴淞地区一方面拥有邮轮港、高铁宝山站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另一方面拥有黄浦江滨水空间,在区域服务能力、空间品质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吴淞地区的科创和服务功能还将突出绿色低碳的特色。”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处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所有:宝山区图书馆
建议分辨率宽度1000像素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