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图概况-信息快递
书音:作诗词,有何用?
时间:2018-10-14

10月“书音”系列讲座的活动预告中,曾有这样一个小互动:“‘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你会如何续下一句?”不一会儿,朋友圈里的“诗人”们便纷纷出动了: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莫问时光老,豪饮惟求真。”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酒量三两半,谁醉谁还俗。”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天下有人管,我犯什么愁?”

……

这些“脑洞大开”的创作,先不论是否工整,读来却也让人会心一笑:我们都以为诗词离我们生活很远,如此看来,其实诗性从未曾远离。提起诗词,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唐诗与宋词,那么时至今日,诗词在我们当代社会中又扮演何种角色,有着怎样的价值呢?1014日下午,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胡晓军做客宝图,带领广大读者走进诗词世界。

本场讲座主要讨论了当代人写诗词的无用和有用、诗词人文价值的变与不变以及诗词融入当代主流文化的不能与可能。相较于“诗言志”,胡晓军老师更倾向于认为“诗缘情”,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诗人。但若想写好诗、当好诗人则需要四个“力”——超乎常人的发现力、超乎常人的想象力、超乎常人的情感力以及超乎常人的表现力。

针对现代诗提及作诗词之用,胡老师引用钟嵘《诗品》里一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大意为:世上无非“穷贱”、“幽居”这两种人,他们都可以用诗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诗可以让穷人和地位低的人安心,当精神贵族,安于现状。诗可以让孤独之人(包括穷人、富人,也包括皇帝)消解孤独,充实精神,变得舒心。而在讲座现场,胡晓军老师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对于诗词之用的解读则让人诗词之用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一个民族特别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极度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珍视唯有自己语言文字所能生成的,其他民族可以摹习却永远无法超越的文艺品种,以表现本民族最鲜明、最独特、最复杂和最微妙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思想追求和精神气质。

    当这个民族强大时,它能以此为拿手好戏、使其他民族受到影响;当这个民族弱小时,它能以此做看家本事,不让其他民族轻易同化。

总而言之,唯有始终拥有诗词等不可剥夺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才能最好地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性。

——胡晓军

本场讲座吸引了不少诗词爱好者前来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共计2628人次通过网络直播收看。



宝山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