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新闻检索系统
新闻检索:     
高级检索
首页——新闻内容
吴淞江边 轻轻牵手
——参观周有光逝世周年纪念展有感
新民晚报 2018-01-15
赵玥

昨天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宝山区文联和宝山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缘在吴淞江边》周有光逝世一周年纪念展拉开帷幕。展厅里,可以看到周有光在111岁高寿之际写下的人生感悟,豪迈如“宇宙是我的屋顶,田野是我的花房”,淡泊如“与书相伴,夫复何求”,哲思如“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而更多的,是对亡妻张允和的深情,这深情中蕴含着的思念、牵挂和落寞,打动了每一位观展人。

宝山定情

周有光与张允和相识于苏州,两人相差3岁,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是张允和乐益女中的同学,张允和常常串门找周俊人玩,日子久了,与周有光也相熟了。每逢假期,两家孩子常结伴出游,从阊门到虎丘,从虎丘到东山,一起走过了很多路、越过了很多河。

1928年,张允和还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念书,周有光刚从光华大学毕业。这年秋天,周有光在吴淞江边轻轻牵起了张允和的手,从此开始了他们70多年风雨相随的生活。1988年,张允和写下了《温柔的防浪石堤》,追忆起当年的细节:“他轻轻用右手抓着她的左手。她不理会他,可是她的手直出汗。在这深秋的海边,坐在清凉的大石头上,怎么会出汗?他笑了,从口袋里又取出一块白的小手帕,塞在两个手的中间。”两个人听不见海浪拍打石堤的声音,听不见吴淞江水东去的滔滔声,只听见两个人的心跳声。她写道:“当她的第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将是欢欢乐乐在一起;风风雨雨更要在一起。”这篇文章被置于展厅入口的显眼处,当初正是看到了这篇文章后,被两人的爱情所打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唐吉慧才萌生了办展的想法。

睹物思人

唐吉慧的朋友老冯是周有光的忘年交,经作家屠岸介绍与周有光相识。在老冯的提议下,周有光在晚年时,断断续续地,用颤抖的笔触追忆起了张允和。这次展览的大部分展品就来自老冯收藏的周有光旧物,还有周有光在111岁时写的手稿和题字。据老冯回忆,当时周有光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但只要笔蘸上墨,他就立即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与他说任何话他都不回应,只是默默地写、不停地写,水都不愿意喝一口。除了普通的信纸,周有光还在拓片上写、折扇上写、明信片上写,书的扉页上也写满了他的所思所感。

2002年,张允和去世,子女周晓平、周晓禾也都相继离世。有一天,周有光偶然翻到了张允和多年前送给他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在手表发票的背面写下了“旧物思人”4个字。这块已经停止转动的手表这次连同发票一起展出了,发票显示,手表购于北京前门商业大厦,时值76.3元。题字仍不足以传情,周有光还写了一篇《张允和送的手表》,回忆举杯齐眉的日子,“手表虽小情义好,生命虽止,真情不息”。

偶见三二旧物,给了周有光无限宽慰。展柜里,一把已经残缺的竹扇也承载着太多的记忆。昔日张允和因为体弱,禁不起空调的强风,多少个夏夜里,周有光就扇着这把老竹扇,为依偎在身旁的张允和送去阵阵清凉。后来,周有光在北京所住的柺棒胡同老楼整修,周家保姆要将他所藏的旧物扔掉,周有光拼命留下了这些保姆眼中的“破烂”,其中就包括这把老竹扇,还有张允和曾使用过的锡炉笔筒。他在《旧扇记》一文中写道:“庄子说,寿则辱,人一老精神变得枯竭与悲凉,在她(指保姆)眼里一文不值的旧物,在我眼里都是生命最后的记忆与时光。”

文化坚守

爱情对于周有光来说,不仅是人生的着色剂,也是一种守候,他写道:“允和与我的相守除了感情外,更多的是对文化的共同坚守。”周有光喜爱西洋交响乐,张允和家的四姐妹都是昆曲爱好者。恋爱时,周有光曾请张允和去法式花园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一人一张躺椅,可以躺着听,可听着听着张允和竟睡着了。张允和从小就学昆曲,不仅会唱而且会演,曾任北京昆曲研习社的社长。周有光也是社员之一,可是他参加活动从来都不积极,只有张允和在场他才会陪同一起参加。

张允和去世后,周有光把整理出版张允和的遗著《昆曲日记》作为头等大事,他以97岁的高龄亲自整理书稿,搜集照片,请戏曲名家写序,联系出版社,终于将《昆曲日记》出版了,圆了张允和的梦。展览将持续至128日。

见习记者 赵玥

记者手记

有光之光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展览,简单到甚至连开幕式也没有。昨天上午9时,随着宝山区图书馆开馆,展览也随之迎客。展厅的起点和终点各放了一盆兰花,幽香一直伴随着观展者,让人更感受到周有光先生品性之高洁。

展厅里,有周有光写过的好几幅《新陋室铭》,“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他的卧室就是厨房,书橱兼做菜橱,连菜也沾染了书香。虽是陋室,但能听到邻居家收音机里传来好听的音乐,能欣喜地收到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的文章。

物质生活的简陋并没有改变有光先生乐观豁达的性格,他90多岁时仍骑着家中破旧的自行车去菜场买菜;到了111岁,使尽吃奶的力气,他也要挤上电车,他觉得这是在锻炼筋骨;为了打公用电话,他宁可出门半里,认为这是个散步观光的好机会。

有光先生写道:“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取决于我们思维的高度,如何看世界才能更宽广,这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有光先生将有限的人生活出了厚度与广度,而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活得更丰盈呢?也许,看完展览,会有答案。 赵玥

版权所有:宝山区图书馆
建议分辨率宽度1000像素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