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新闻检索系统
新闻检索:     
高级检索
首页——新闻内容
工业园区200多家企业家家都有一个职工书屋
东方早报 2016-09-26
庄从周

近几年来,沪上企业对于职工书屋的建设愈发重视,书架上的书籍种类也是越来越丰富,从前千篇一律的武侠书慢慢地退出,管理类、文史类、育儿类的书籍渐渐成为主角。书架上的这些直观变化也反映出职工读书口味的变化。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藏书量的激增,职工读书的口味变得更“杂”。

工业园区里有示范级书屋

借阅系统集合大数据

上海宝山工业园区,作为上海老牌的一个工业园区,目前有约2万名职工,落户企业约200多家,其中大部分都是民营私企。在宝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会主席杨爱丽看来,如何让这200多家企业有一种凝聚力,读书活动恰恰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杨爱丽告诉记者,从去年的读书月到今年的读书节,两届活动办下来,各家企业的积极性都很高。她说:“在今年的活动期间,我们还举办了经典文学作品朗诵比赛,园区里一家私营企业的女老板亲自来参加,身着旗袍,侃侃而谈,最终拿到了第二名。”杨爱丽表示,这说明,阅读是深入人心的,企业老总能这么重视,正说明了厂里的员工是热情高涨的。

记者了解到,在200多家企业里,几乎每一家都有专设的职工书屋。更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工业园区里还有一家全国示范级的职工书屋。这家书屋来自德国的企业———西德科东昌汽车座椅技术有限公司。

在探访过程中,专业的借阅系统,整齐明亮的阅读环境以及几乎满座的一线职工都让记者感叹不已。记者从西德科的工会干部王昕处了解到,成立三年多的这间职工书屋的藏书量已经到了4500本,而且未来还将不断扩大。

更有意思的是,该职工书屋的借书系统可以说不输专业的图书馆。记者看到,只要输入员工的工号,就可以查询自己借阅过哪些书籍。一般来说,书籍的借阅期为一个月,每次可以借两本。管理书屋的工作人员还给记者列出了一份最热借书榜,其中《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动物》排名第一,该书在一个月里已经被借阅了9次,排名第二的则是《盗墓笔记》,数量也达到了8次。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日里书屋的开放时间为1130至下午1点,只要不是工厂订单最繁忙的阶段,书屋里总是坐满了人。记者在前去采访的那天也发现,一共6张桌子,大概坐了20个人,基本坐满,一旁的沙发位上也有五六名职工在翻阅报纸和杂志。

西德科的王昕向记者透露,一年里会有好几次更新书籍的机会,他都会向各个车间的文职人员询问需求,然后统一上报给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王昕说:“都是职工最需要的书籍,种类很多,你看有《世界通史》这样的,也有《蕙兰瑜伽》这样的。我们只会添加那些他们想看的。”

职工书屋不差钱

年购书款达7万元

记者了解到,宝山工业园区职工书屋的建设,这几年卓有成效。每一年,给到园区里企业的购书款就将近7万元,园区管理委员会目前已经与上海图书公司挂钩,有需求直接从内部采购,一方面有折扣,一方面也能有最新和最权威的书籍来源。

杨爱丽告诉记者,其实职工书屋刚刚起步的时候,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刚开始建嘛,总是不专业,一些企业也是马马虎虎。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企业的书架上一开始密密麻麻都是武侠书,职工的选择也只有这些,天天看着打打杀杀也不太好。”

而在最近两年,随着读书月和读书节在园区内的相继举办,书籍的种类开始丰富了,企业管理的书籍、个人打拼励志的书籍、正能量暖人心的小说多了。杨爱丽说,他们还把著名的作家叶辛请来讲座,因为叶辛老师的讲座就是涉及新上海人来沪打拼的。“我们园区90%的职工是从外地来的,叶辛老师的这个讲座一来,真是点爆了职工,他们纷纷要求报名前来。我们那个500多人的讲座厅,那天挤得扑扑满,很多职工就站在那里听完了两个小时。”

杨爱丽说,在讲座结束后,原本准备了100本的小说签售根本不够。第二天,我们还特地向叶辛老师求助,希望再给我们1000本,园区里企业的职工们热情真的超乎想象。

我们在行动

上海航天局的妙招———

传递“读书漂流瓶”

离开宝山,再把目光投向闵行。在那里,上海航天局的高尖端技术人才每天忙碌着祖国的航天事业。同样的,这批职工的阅读生活也被广泛关注。

每年的423日是世界阅读日,上海航天局则把前一天,422日列为他们的阅读日。航天局工会的相关负责人周博表示,每一年年初,他们就会对今年的阅读日进行主题策划,并组织相关的活动。今年,他们请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知名教授,也是科幻领域的专家江晓原老师给他们讲述“工程哲学”。此外,航天局还组织了名为“读书漂流瓶”的活动,一位职工读完后,写上自己的小心得然后将卡片插入书中,给下一位职工阅读,以此“漂流”,这样的形式让职工在阅读上多了一种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之工作起来异常繁忙,且很多职工出差频繁,航天局也特意开发了一个内部的APP,名为“护航工社”。周博给记者演示了这个APP,在这个软件里有一项特别的“E校园”,点进去会有电子书的栏目。周博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的数量只有500多本,但他们已经在和软件开发商洽谈,未来,或许将有超过10万册图书、杂志以及报纸的电子版上线。“我们的职工,工作的确很繁忙,能看书的时间也少,但我们一直鼓励他们在机场、火车站等候和乘坐的时候也能看一会儿书,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修养。”

恒安大厦白领书屋———

79家中小企业的净土

记者从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徐赜处了解到,最近几年,白领聚集的商务楼开始出现了多个白领书屋,楼宇读书也渐成气候。实地走访后,记者发现,在水泥丛林中的一角巧遇书香,的确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在市中心的静安区,白领所在的商务大厦是密度较高的,但这些商务大楼很多时候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疏离感。但当大楼的一角出现一个温馨的书坊时,工作所带来的疲乏和劳累都有了舒缓的地带。

位于石门二路333弄的恒安大厦是静安区颇为老牌的一幢商务楼。在一楼大堂的一角,两排纯白的书架和四张简单的桌椅成为一道颇为独特的景观。在2014年白领书屋建立之前,这里只摆着两张沙发和一个杂志架。恒安大厦的保安说,这里以前都是快递坐在那儿等人,几乎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在书屋建立之后,这里渐渐地有了生气。作为书屋的管理者之一,恒安大厦的党建指导员、工会联合会主席俞静镭告诉记者,在和静安图书馆达成协议后,这个小小的读书角已经在近期有了近800册的图书更新。

在恒安大厦里有中小企业79家,规模相对较小,让他们自行举办读书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俞静镭表示,在大厦的五楼有接待室,企业可以和我们直接沟通。关于这个职工书屋,也有企业来向其提出,要哪些书,希望读哪些类型的。俞静镭称,一年有两到三次图书更新,他就把这些书单派给静安图书馆,从最大程度上满足这些职工的要求。

静安区筹划“千屋计划”

基层企业建1000个书屋

和恒安大厦相比,江宁路上凯迪克大厦的借阅方式更自由。凯迪克大厦联合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肖素华告诉记者,我们的书籍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由借阅,一部分则是主动赠阅。赠阅部分,就是凯迪克的员工们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籍,主动放在那个书架上供人选择。

面对逐渐增多的白领书屋,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嘉槟认为:“上海不缺大型实体书店,也不缺像钟书阁、季风书园这样富有格调的书屋,但要真正让市民都能体验读书的乐趣,最好的方法是打造好身边‘最后一公里’的书屋建设。”

据马嘉槟介绍,静安区目前正在筹划“千屋计划”,预计将在基层建立上千个书屋,包括居民区书屋、楼宇书屋和企业职工书屋三种形式。基层书屋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依托阅览室、24小时读书室、流动书屋、职工活动室、楼宇立体服务站等形式存在。

我爱阅读

在飞机上、高铁上看完了《硅谷钢铁侠》

(魏然,38岁,上海航天局805所技术骨干)

魏然是上海航天局的十大读书明星之一。他的同事、805所的工会主席曹女士介绍说:“魏然真是我们所的读书明星,他经常推荐给我一些书,还不时地督促我,看完了吗?怎么看得这么慢啊?”

对此,魏然有些不好意思,他很谦虚地告诉记者,其实自己读得还是业务类的书多一些,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记者了解到,上海航天局一直以来推动一项名为百万图书进班组的活动,最近几年,纯技术类的书籍成为主打,一些最新的国外设计类以及航天领域的专业书被一本本地送到一线员工的手中,魏然也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

而阅读兴趣颇为广泛的他不止停留在专业类的书籍,魏然告诉记者,他刚读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自传《硅谷钢铁侠》,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其实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起步日期是差不多的,都在二战后,但目前,计算机,包括手机都已经成为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物件,但航天技术似乎总是离人很遥远。虽然前阵子天宫二号的发射引发了一波热潮,但还是无法和计算机相提并论。”魏然说,埃隆·马斯克所推动的商业航天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航天有如此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在不断革新,我们的思路也需要不断拓展和革新。”说到这里,魏然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

谈到自己的阅读时间,魏然也是颇为无奈。“其实有点不好意思,那本《硅谷钢铁侠》我也是分了好多次才看完的,有时候在飞机上看,有时候在高铁上看,我的阅读时间还是比较碎片化的。”魏然表示,虽然时间被切割得很厉害,但是他坚持,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得放在手机微信微博的那种浅阅读上。

作为一名航天技术方面的骨干,他觉得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可能比阅读碎片化更为可怕,而且在其看来,两者还有非常直接的关联。“一旦阅读陷入无尽的碎片化,但知识体系必然是被割裂开的,这也会导致未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我正在看《劳动法:举案说法》

杨礼军,48岁,西德科流水线一线职工)

很多人都会说,阅读不要太有功利性。但有些时候,书籍的确可以成为保护人的一件铠甲,尤其是当你近乎赤裸地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时。在西德科的那家职工书屋里,记者遇到了一位流水线的一线职工,他叫杨礼军,来自盐城。

老杨来到上海已经15年,今年已经48岁,可以说已经在上海扎根。5年前来到西德科工作,职工书屋建立后,大约每周都会来个一次,老杨已经渐渐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充电加油的港湾。

有意思的是,那天记者前去采访时,老杨在看《劳动法:举案说法》,和其他身边的人看小说看杂志不同,他选择的书有些异类。老杨告诉记者,其实前阵子,他来这里也是看看一些纪实类的文学,他很喜欢看探案类的。但渐渐地,他发现书屋里有很多颇为专业的政策类的书籍。

而这本《劳动法》的相关书籍也把他的思绪带到了5年前,在一家民营私企时的不愉快经历。老杨告诉记者,在进那家公司后,公司方面迟迟没有和他签订合同,甚至每个月的工资都是包在信封里,以现金的形式给到他们。老杨起初叮嘱了对方几句,对方一阵忽悠,一年快过去了,老杨才想起来,合同还没签。当老杨再次提出要签合同时,这家公司提出,一年期满,不准备继续用老杨了。老杨当场就蒙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后来在老乡和朋友的帮助下,他走了劳动仲裁的路,但由于取证等方面繁琐的流程,老杨被弄得焦头烂额,他来来回回地奔波,心力交瘁。最后得到的赔偿方案,老杨也不怎么满意。他说:“正是因为不懂法啊,不了解里面的具体规定,才吃了亏。”

老杨翻着这本书对记者说:“这本书真的很好,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二了,它给了很多真实发生的例子,很好懂,有了法律保护自己,以后工作时也更有底气了。

版权所有:宝山区图书馆
建议分辨率宽度1000像素以上